刻在凉山大地上的傈僳族故事
2023-10-09来源:德昌县文化馆
浏览量:7
传承——多方尝试挽救濒危技艺
火草布,傈僳语称‘扎咩闷’,由火麻与火草混纺而成,们习惯直接称作麻布。自古以来,傈僳人穿衣用布以自织麻布为主,这种麻布制作工序多、费时长,从割麻、制麻线再到织布包含着几十道工序,做一件衣服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。傈僳妇女担负生产麻布的全部劳动,十分繁重辛苦,所以在傈僳族中流传着“傈僳女儿不勤快,傈僳男儿无衣穿”的说法。
火草麻布在婚嫁和丧葬中有着特殊用途,然而因制作周期长、制作成本高,德昌的种麻织布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。
2016年初,熊国秀牵头策划成立的“德昌县国绣傈僳火草麻布专业合作社”得到审批,吸纳130余户傈僳族农户加入,其中不乏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合作社组织傈僳族群众,利用山区丰富的火草、火麻资源,采用传统纺织工具和技艺,批量生产火草麻布衣裙、头帕、挎包等服饰,并制作口弦、葫芦笙等民族乐器。产品通过各类展览会和电商平台销售,逐渐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火草麻布技艺得到复苏与传承。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年收入能达到3千元至3万元不等,大大提高了傈僳族妇女的收入水平和劳作信心。
如今,德昌傈僳妇女们唱着传统歌谣欢快地织布,重新穿上了火草麻布缝制的新衣裙,在熊国秀的带领下走遍全国参加展演,为傈僳族火草麻布走出国门积蓄力量。